家門口的煎餅果子、烤冷面、手機貼膜和桶裝扎啤要“復出”了。
十年前,曾一度火遍各個角落的地攤生意,因為臟亂差而被整頓,直至消失,隨之消失的還有各個城市的“煙火氣”。
在今年召開的全國“兩會”上,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,在進一步加強規(guī)范城市管理的同時,因地制宜,釋放“地攤經濟”的最大活力。
而在5月28日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采訪中強調,目前新業(yè)態(tài)蓬勃發(fā)展,大概有1億人就業(yè),零工經濟大概可以容納2億人就業(yè),這需要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條條框框的政策,讓更多就業(yè)崗位成長起來。
1
重啟地攤經濟
進入5月以來,盡管疫情得到巨大緩解,但消費力仍然不足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局數(shù)據(jù),第一季度受國民收入整體下降3.9%;另據(jù)一項居民消費計劃的調查顯示:未來3個月的家庭支出計劃中,教育支出31.5%、醫(yī)療保健29.4%、購房19.2%。
換言之,消費者正在減少享受型、隨意型、沖動型的消費支出。實體零售受困于營收低迷,房租、人工成本持續(xù)支出不斷的壓力下,關門退鋪正在不斷涌現(xiàn)。
根據(jù)調研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接近1/4的中小微企業(yè)表示受疫情沖擊,經營已陷入困境甚至面臨倒閉風險。67.1%的小微企業(yè)預計現(xiàn)金流無法維持3個月以上,只有15%的小微企業(yè)現(xiàn)金流可以維持6個月以上。
而為了經濟恢復,3月中下旬,國辦、多部委就提出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(yè),允許合理設定無固定經營場所攤販管理模式,預留自由市場、攤點群等經營網店的意見。
就此,消失十多年的地攤、路邊攤,終于要回來了。
“地攤經濟”回歸也并不難理解。
其實,早在今年3月成都就發(fā)布了允許臨時占道、店鋪臨時越門、允許商販流動販賣、允許商場占道促銷等新規(guī)。
有專家總結,地攤經濟具有“三低”的特征:
(1)創(chuàng)業(yè)門檻低:沒有店鋪租金壓力,沒有學歷、專業(yè)技能要求,隨機靈活;
(2)經營成本低:貨源、材料成本低,即使今天虧本了也不會賠了家當,失敗風險也低;
(3)商品、產品價格低:經濟實惠,滿足居民就近方便消費。
地攤的選址較為靈活,流動性也比較強,哪里人流量最大就去哪里。同時,地攤創(chuàng)業(yè)的試錯成本也很低。
在經濟環(huán)境形勢不好的時候,越是符合普通大眾的政策,越能激發(fā)經濟復蘇的潛力,對盤活經濟具有有利的作用。
2
地攤經濟“沖擊”實體零售
地攤經濟放開后,也伴隨著諸多問題,地攤是否會對實體店鋪造成沖擊也成為議論的焦點之一。
有的人認為,放開地攤生意后,商場、超市、租賃個體戶等業(yè)態(tài)勢必會受到一定影響。到時候,大家也許能看到,將自家種植的蔬菜通過“擺地攤”的方式在社區(qū)店門口售賣,鐵板、烤冷面、涼皮、煎餅果子的攤位在餐飲快餐店前擺賣的一幕幕場景,直接損害門店的利益。
但是地攤經濟對實體店鋪的影響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。
第一,擺地攤雖然說不用交太多的租金,或者說不用交稅,但是由于地攤經營者許多并不是自己生產商品,資金實力或者采購量不是很大,所以在采購一些商品的時候,采購的成本可能并不會很低,可能比有的實體店的采購成本還要高。
第二,比如有的擺地攤的就是賣小吃的,那這個小吃是地攤經營者自己生產的,在成本方面可能是比較有競爭力,可能會對旁邊的實體店的小吃店會有一定的影響。但是有的時候市場,可能并不是這么簡單的競爭的關系,打一個比方,如果一條街上只有一家飯店,那它的生意反而可能不會特別好;如果一條街上有許多的飯店,那可能這條街上的許多飯店生意可能都會比較好,因為一方面許多人選擇的機會比較多了,然后到這邊來吃飯的人也多了,有的人可能也會嘗試到很多家去吃飯。
第三,由于擺地攤增加了人流量,如果不是賣同類的商品,那旁邊的實體店的生意可能也會增加。
第四,地攤開放時間固定,只在人流量密集時集中出現(xiàn)。沒啥人都不擺了,店鋪可開24小時,可線下線上結合。地攤只有線下。而且具有流動性,購買的商品低價的很能偏多。要是在地攤賣高價商品,可能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就找不到商家了。如果是我只會在地攤吃記憶中舍棄不掉的小吃和一些廉價的小玩意。其余還是偏向店鋪購買享受服務。
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地攤經濟的發(fā)展將倒逼受到影響的業(yè)態(tài)進行經營策略的改變,要么提升商品質量,要么優(yōu)化服務,適應市場的變化。
所以,放開擺地攤短期內對實體店會形成一定的沖擊,但從長遠看或許有利于實體店的發(fā)展。地攤經濟與實體、電商形成不同消費層次和客群的形態(tài)互補,形成一個完整的消費鏈。
咨詢